6.1.1 后張法預應力工程的施工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預應力專業施工單位 承擔。
6.1.2 預應力筋張拉機具設備及儀表,應定期維護和校驗。張拉設備應配套標 定,并配套使用。張拉設備的標定期限不應超過半年。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反?,F象時或在千斤 頂檢修后,應重新標定
。 注: 1 張拉設備標定時,千斤頂活塞的運行方向應與實際張拉工作狀態一致 ;
2 壓力表的精度不應低于1.5級, 標定張拉設備用的試驗機或測力計精度不 應低于±2%。
6.1.3 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進行預應力隱蔽工程驗收,其內容包括:
1 預應力筋的品種、規格、數量、位置等;
2 預應力筋錨具和連接器的品種、規格、數量、位置等;
3 預留孔道的規格、數量、位置、形狀及灌漿孔、排氣兼泌水管等;
4 錨固區局部加強構造等。
主控項目
6.3.1 預應力筋安裝時,其品種、級別、規格、數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鋼尺檢查。
6.3.2 先張法預應力施工時應選用非油質類模板隔離劑,并應避免沾污預應力筋。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
6.3.3 施工過程中應避免電火花損傷預應力筋;受損傷的預應力筋應予以?弧?/font>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
一般項目
6.3.4 預應力筋下料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預應力筋應采用砂輪鋸或切斷機切斷,不得采用電弧切割;
2 當鋼絲束兩端采用鐓頭錨具時,同一束中各根鋼絲長度的極差不應大于鋼絲長度的 1/5000,且不應大于 5mm。當成組張拉長度不大于 10m 的鋼絲時,同組鋼絲長度的極差不得大于 2mm。
檢查數量: 每工作班抽查預應力筋總數的 3%,且不少于 3 束。
檢驗方法: 觀察,鋼尺檢查。
6.3.5 預應力筋端部錨具的制作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擠壓錨具制作時壓力表油壓應符合操作說明書的規定,擠壓后預應力筋外端應露出擠壓套筒 1~5mm;
2 鋼絞線壓花錨成形時,表面應清潔、無油污,梨形頭尺寸和直線段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3 鋼絲鐓頭的強度不得低于鋼絲強度標準值的 98%。
檢查數量: 對擠壓錨,每工作班抽查 5%,且不應少于 5 件;對壓花錨,每工作班抽查 3 件;對鋼絲鐓頭強度,每批鋼絲檢查 6 個鐓頭試件。
檢驗方法: 觀察,鋼尺檢查,檢查鐓頭強度試驗報告。
6.3.6 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筋預留孔道的規格、數量、位置和形狀除應符合設計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預留孔道的定位應牢固,澆筑混凝土時不應出現移位和變形;
2 孔道應平順,端部的預埋錨墊板應垂直于孔道中心線;
3 成孔用管道應密封良好,接頭應嚴密且不得漏漿;
4 灌漿孔的間距:對預埋金屬螺旋管不宜大于 30m;對抽芯成形孔道不宜大于12m;
5 在曲線孔道的曲線波峰部位應設置排氣兼泌水管,必要時可在最低點設置排 水孔;
6 灌漿孔及泌水管的孔徑應能保證漿液暢通。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鋼尺檢查。
6.3.7 預應力筋束形控制點的豎向位置偏差應符合表 6.3.7 的規定。
檢查數量: 在同一檢驗批內,抽查各類型構件中預應力筋總數的 5%,且對各類型構件均不少于 5 束,每束不應少于 5 處。
檢驗方法: 鋼尺檢查。
注:束形控制點的豎向位置偏差合格點率應達到 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過表中數值 1.5 倍的尺寸偏差。
6.3.8 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鋪設除應符合本規范第 6.3.7 條的規定外, 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無粘結預應力筋的定位應牢固,澆筑混凝土時不應出現移位和變形;
2 端部的預埋錨墊板應垂直于預應力筋;
3 內埋式固定端墊板不應重疊,錨具與墊板應貼緊;
4 無粘結預應力筋成束布置時應能保證混凝土密實并能裹住預應力筋;
5 無粘結預應力筋的護套應完整,局部破損處應采用防水膠帶纏繞緊密。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
6.3.9 澆筑混凝土前穿入孔道的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筋,宜采取防止銹蝕的措施。
檢查數量: 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 觀察。